磚瓦練泥技術傳承
磚瓦原材料粘土中加入水中,制造出燒制磚瓦所需的泥漿,叫做“練泥”。傳統的練泥方法有兩種:“牛踏”和“腳踏”。古書中有發現“牛踏”這一方法,“腳踏”是牛踏之后磚匠人赤腳踏。因為不需要技能,只需要人代替牛的角色,“練泥”是制磚行業辛苦、累人的工作,需要反復踩踏。以前有一個嚴格的檢查標準:在泥漿訓練之前,窯主將一把玉米混合到土壤中?;旌系酵寥乐械挠衩追N子經過反復踩踏后被拾起,表明泥漿訓練到位。無論是“牛”還是“腳”,都少不了踏,現在的技術發展成“攪拌”,因為“踏”產量低,勞動強度大,不適合工業規模化生產,所以,拌制粘土的機械在磚瓦加工過程中被大規模使用。但實踐證明,“腳踏”和“攪拌”兩種不同的泥漿處理工藝的效果是不一樣的。我們對泥漿處理試驗進行了幾種方法:
一是將泥水靜停一夜,隔天簡單手工翻兩三遍,再手工成型,成型后的磚瓦無裂縫,磚瓦的外觀和內部質量一般;
二是人工踩踏幾次,然后手工成型;
三是用鐵棒搗泥,然后手工成型。經踩踏、搗泥后,磚的外觀、內部質量良好,無裂縫。
從以上實驗可以看出,不同的加工工藝對原材料的影響是不一樣的。踩踏和攪拌似乎沒有區別,都是混合過程,但其原理有根本的不同:踩踏主要是外力混合,并伴有揉捏和擠壓揉捏;和混合擴散混合,水和泥簡單的混合,攪拌葉片向前推力,由于外力很小,泥漿結構沒有改變,粒子的不合理聚合,導致磚瓦產生裂縫。